金年会

 保護利用山西豐富曆史文化遺産

  山西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曆史文化遺存十分豐厚。目前,全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1處,穩居全國第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79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1258處;國有可移動文物320餘萬件。世界文化遺産3處,即平遙古城、雲岡石窟、五台山佛教建築群。豐富多彩的曆史文化資源是山西的自豪驕傲,也是山西的重要省情和響亮品牌。
  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平遙古城考察調研時指出,曆史文化遺産承載着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要敬畏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要堅定文化自信,更好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高品質生活。2月9日,省委十二屆三次全會召開,審議通過《中共山西省委關于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的實施意見》《關于推動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2月11日,省文物局召開黨組擴大會議,傳達學習省委十二屆三次全會精神。省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劉潤民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為我們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各項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全省文物系統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我省考察調研看望慰問基層幹部群衆重要指示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與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2020年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和關于文物工作重要論述結合起來,與貫徹落實省委十二屆三次全會精神結合起來,與統籌抓好當前各項工作結合起來,一體學習領會,一體貫徹落實,确保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博物館着力讓文物“活”起來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曆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春節期間,山西各大博物館通過門戶網站、移動客戶端、微信公衆号等載體,推出了“雲展覽”,多維度展示了絢麗多姿的山西曆史文化。晉祠博物館、天龍山石窟博物館、太山博物館等充分發揮自身特點和優勢,利用數字全景展示技術,讓大家在互聯網上欣賞到景區實景。
  線上雲遊、展覽不斷,線下特展、互動活動熱鬧非凡。2月15日是元宵節,山西博物院推出了“我們的節日——元宵節系列教育活動”,衆多家長攜孩子前來觀展,既欣賞了精美的文物,又收獲了一份傳統文化知識大餐。山西博物院院長張元成說,曆史文化遺産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山西是文化、文物、旅遊、非遺大省,保護利用好這些寶貴資源是當前重要的責任和使命,我們一定要在傳承和保護、開發和利用上創新思路、理念和舉措。
  “讓文物活起來”是文物工作者在新時代的一項新課題。張元成說,我們一定要積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樹立整體思維,因地制宜,凸顯文化特色,積極動員各方力量,努力形成全省參與文物保護的新格局,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化名城,推進文化保護和城市建設協同發展。省委十二屆三次全會通過《關于推動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構建山西中部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支撐全省全方位高質量發展。曆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的發展需要文化的引領,城市發展與文化遺産的互動融合,是延續、提升城市文明的必然趨勢和有效路徑。堅持“保護第一”,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2021年,天龍山佛首成功回歸,舉辦的“複興路上國寶歸來”特展成為新聞熱點。“龍門遺粹:山西河津窯考古成果展”“燕姬的嫁妝:垣曲北白鵝考古揭示的周代女性生活展”“花之蕊:豫晉陝仰韶文化核心區域考古成就展”等獲得好評。山西博物院“吉金光華”基本陳列等一批展覽項目榮獲國家級重點推介。2021年,全省各類博物館共舉辦展覽500餘個,接待觀衆2000餘萬人次。

全力開展各級各類古建築搶救保護

  2021年,山西省古建築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圍繞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實施了“鳳回頭”、李二口錯修段、鎮甯敵樓等12個長城保護修繕項目。圍繞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開展蒲津渡與蒲州故城遺址環境整治工程,編制蒲州故城南門甕城、北門甕城保護修繕工程設計方案以及陶寺遺址觀象台、中梁溝城牆展示方案。圍繞古建築搶救保護,開展了雲岡石窟羅漢堂、南涅水洪教院、高平鐵佛寺等145個古建築及彩塑壁畫保護修繕項目。圍繞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實施了八路軍總司令部王家峪片區、白求恩模範病室、黎城縣霞莊抗大總部舊址等一批革命文物保護項目。
  結合我省文物工作實際,山西省古建築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院長任毅敏表示,将守牢文物安全底線,紮實抓好文物保護管理和文物災後保護修繕工作,持續推進文物科技創新,深入挖掘和闡釋我省文化遺産蘊含的曆史、文化和科學價值,講好山西故事。

努力開創文物考古新格局

  連日來,山西考古博物館(太原文廟)舉辦的“考古的溫度——山西‘十三五’考古成果展”深受群衆歡迎。該展展出了山西省“十三五”考古工作的主要成就,展出的387件(套)出土文物将曆史縱軸從240萬年前的西侯度遺址拉至明清時期,涵蓋了整個人類文明史。
  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的文化事業,為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發揮了重要作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王曉毅說,保護文化遺産是時代的召喚,也是文物工作者的神聖使命,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保護利用好我省豐富曆史文化遺産,堅定文化自信,在文物保護利用的同時,積極支持我省經濟文化高質量發展,發揮好文物工作者在我省轉型發展中的獨特作用。
  2021年,省文物局制定了《山西考古工作“十四五”專項規劃》,建立了山西省考古聯盟。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圍繞“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中華文明探源”等重點課題,開展了黃河流域文物資源調查與搶救性發掘,實施了9項主動性考古發掘、60餘項基本建設發掘,發掘面積為3萬餘平方米。夏縣東下馮、芮城寺裡—坡頭、沁水八裡坪、翼城北撖等遺址考古取得重要突破。襄汾丁村遺址、陶寺遺址,夏縣西陰村遺址,侯馬晉國遺址,臨汾晉侯墓地及曲村—天馬遺址等5項考古發現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持續推進了襄汾陶寺、夏縣師村、蒲津渡與蒲州故城遺址等考古發掘,在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研究中邁出堅實腳步。
  王曉毅說,現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為依托,持續重點推進“考古中國”“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雲岡學”等重點考古項目,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持續推進“晉南在中華文明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研究”課題。着力打造科技考古陣地及設施,健全完善科技考古人才體系,并在陶瓷考古、殘留物分析、冶金考古、動植物考古等方面穩步推進,進一步增強文物保護技術力量。

雲岡石窟保護工作進入新階段

  律回春晖漸,萬象始更新。春節期間,雲岡石窟靜谧安然,一尊尊石窟巨佛,曆經千餘年的歲月風霜,依然風華絕倫,在湛藍的天空下,更顯“真容巨壯”之美。雲岡研究院黨委書記張焯說,遊客少了,但保護工作一刻也沒有停止。
  近兩年來,省文物局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雲岡石窟保護和“雲岡學”建設,成功組建了雲岡研究院。組織開展了一系列雲岡石窟保護項目和保護利用關鍵技術攻關與課題研究,建成全國文博系統首家基于文博數字資源的超級計算與數據中心——“數字雲岡”先進計算中心。張焯說,雲岡研究院文物保護業務已覆蓋石質文物保護、文物數字化保護、彩塑壁畫與土遺址保護、可移動文物修複、文物監測等方面,現已成為全省文保行業的一支核心力量。目前正在按照國家文物局要求開展石窟寺保護及相關課題研究,積極打造國家級石窟寺區域保護研究中心。雲岡石窟所在的雲岡峪,從雲岡鎮小站村至高山鎮近30公裡沿線,青磁窯、鹿野苑、魯班窯、吳官屯、焦山寺等北魏小石窟群依然保存,還有城堡、烽燧、墓葬、窯址等春秋到民國的實體文物35處,這些文化遺存成片連線。近期規劃,将集中打造雲岡鎮小站村至高山鎮東西長約30公裡的文化與自然景觀,努力擴大雲岡文化内涵和外延,形成以雲岡石窟為核心的雲岡文化旅遊帶。
  目前,雲岡研究院已完成《雲岡曆史文化長廊旅遊規劃》的編制,規劃建設面積約120平方公裡,項目已納入大同市轉型發展重點工程。重點建設6個片區,由東向西依次為:小站遊客服務區、觀音文化禅修區、雲岡文化遺産旅遊區、石窟文化藝術創意區、高山古鎮休閑區、邊塞文化體驗區。
  新的征程上,文物是中華文明走向世界的“金名片”。如何準确提煉并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标識,更好體現文物的曆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時代價值,劉潤民說,扛起文物保護主責主業,加快文旅融合步伐,守住文物安全底線,聚焦能力建設,保護利用好山西豐富曆史文化遺産任重道遠。

本報記者孟苗

XML 地圖